從寶寶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,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能給他一生的幸福,阿公阿嬤更是"惜命命"(台語).大自然的設計很奇妙,嬰兒(或幼獸)的哭聲定能讓父母親無法忽視.所以,我們習慣滿足他,讓他"不要哭".不過,叛逆期到當了媽媽才出現的我,又不喜歡聽到"不要哭"這三個字了!
心裡總忍不住要問:"為什麼不要哭?".喜怒哀樂都是很正常的感受,沒有怒和哀的人生多乏味,也是mission impossible.比如說打針或跌倒好了,覺得很痛,為什麼不能哭?難道要笑嗎?(我好像有點欠揍...)雖然心情差不是好事,但卻是無可避免的事,這種時候,我們只需要陪伴和引導孩子走出不好的心情,讓他知道我們認同他的感受,願意傾聽與陪伴,讓他學會自己轉換心情,變得快樂.我總是想像,當他長大,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,他可以安慰自己,讓自己有能力面對挑戰.對我們來說,最困難的部分,應該是拿出無比的耐心與勇氣面對哭泣的孩子,花時間"陪"他平復.因為孩子的哭鬧聲,真的是令人心慌意亂啊!
曾經有一個阿嬤告訴我他孫子超級愛哭,大約四-五歲時,有一次哭到他自己告訴阿嬤說:"怎麼辦?我停不下來?!"真是一幅令人擔心的情景.做父母的,絕對不希望孩子變成這樣吧?!如果孩子從小就依賴別人的安慰與逗他開心,他就失去學會讓自己快樂/振作的機會了.前不久又看到一個極端的例子:我朋友對待他那四歲的姪子真是用"有求必應"來形容.這孩子真幸福,有爸爸媽媽疼,爺爺婆婆疼,這個伯父更是想把他寵上天.但是,你猜怎麼著?其實他很多的時間裡,都嘟著小嘴...這位伯父愛姪心切,他就是捨不得姪子哭.例如大家一起吃一盒朋友帶來的小蛋糕,小寶貝玩累了心情不好,不給大家吃了!朋友為了讓他趕快放下蛋糕"編"了一個理由,說這蛋糕其實是誰誰誰請他幫忙買的,所以是別人的,再加上一堆嘰哩呱啦我也記不得的說詞...我在一旁看著,猜測朋友應該不是第一次使用white lie,因為寶貝雖然有認真聽,但是他的表情看起來好困惑.我想,寶貝隱約的知道,他的ㄚ北只是在哄他...寶貝的世界被圍繞著疼愛他的人包裝著,但是孩子的頭腦和感官可靈敏得很,他就是知道"不對勁",也可以察覺我們說謊時的神色和小動作.朋友一家人盡心盡力要讓他開心,不要哭,卻也讓他陷入一種不安的情緒.想想,當我們發覺我們真心相信並且依賴的人對我們說謊,那種感覺...
如同秘密這本書裡提到的:"你越害怕的事物,越有可能發生."這不是沒有事實根據的,因為害怕,讓我們採取了特殊的手段,而特殊的手段,往往引導我們走向害怕的終點.我們越怕孩子哭,孩子越學不會理解事實,越陷在自己心中的泥滔,就越容易不快樂.例如小孩跌倒了,感到痛的話,他就會哭.我們只是叫他不要哭,說這沒什麼大不了,他一定哭得更大聲!因為,他受到驚嚇與疼痛的感覺不被了解與接受.我們要告訴他:"我知道你跌倒了好痛,來,我們看看有沒有需要擦藥或是冰敷的需要."甚至,他根本沒哭,只是稍微受到驚嚇,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嘴巴摀緊,目光從孩子身上移開,假裝不知道.或是為了不讓孩子哭,要打預防針之前,我們騙他說沒有要打針,利用這樣減少他哭泣的時間,反正打針一定會哭.後遺症是,一次之後他就再也不相信我們了,就算只是小感冒或是健康檢查需要去醫生叔叔那裡,都會把他嚇到躲在床底下.尊重他,尊重他的感覺.告訴他打針會痛,但是為了健康一定要打,不生病的話會更快樂.覺得痛哭哭沒關係,媽媽會陪著你!
不要擔心哭這件事,真的可以讓父母自由一點,孩子也穩重一點,甚至,安全一點!就拿汽車上的安全座椅為例吧!朋友圈裡,大概只有三到四成的孩子真的有乖乖坐,原因很簡單,誰喜歡被綁著不自由呢?但是為了安全考量,很多父母也是排除萬難做到了!這萬難之首,就是寶寶的哭聲.通常寶寶坐了一會兒,就想要抱抱了.我們要很堅定的跟他說:"媽媽知道你想要抱抱,但是坐著安全坐椅才不會危險喔!下車以後就可以抱囉!"然後,他就開始哭了.沒錯,屢試不爽.我們還可以提供多一點玩具分散他的注意力,但是有時候可能趕時間或是只有一個大人在車上,那就讓他哭一下吧!寶寶會學到:1.上車就是要坐汽座.2.哭泣可以表達情緒,但是不一定能幫助達到目標.如果從小嬰兒時期就習慣安全汽座的話,這孩子到小學都會乖乖的坐,就算偶爾得坐計程車,他也習慣坐好不會亂動造成危險.一歲以後,更會表達自己的意思了,要出門了,如果不是一定要去的話,孩子嚷嚷不要坐汽座,我會告訴他們,那我們就不要去了,因為這樣很危險.這一招最好使用在原本計畫去他喜歡的地方,不然就會被將了一軍...
最近看了一個parents daily的影片教父母怎麼安撫小孩(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arentsdaily/),從腦部結構來探討小孩的情緒問題.這個科學論點印證了父母效能訓練這本書裡提到的方法:讓孩子的感覺被了解,被同理,被接受.總的來說,大腦的前額葉主掌"控制"方面的理性思考,但要到快20歲才會發育成熟;杏仁核則是從六個月就開始發展的生物原始自我保護反射,也引發了情緒.重點來了:這兩個部分無法同時運作.孩子遭遇危險,挫折或痛苦(身體與心靈),就會激發杏仁核的活動,使他無法維持理性溝通.這也是為什麼在孩子哭鬧的初期,完全聽不進任何安慰的話語.我們叫他不要哭,這是一種否定情緒的表示,他的杏仁核又再受一次刺激!影片中的專家,教父母怎麼"shut down"杏仁核的活動,就是告訴他,我們"知道"他心情不好,例如:"你不喜歡哥哥拿走你的玩具?","真的很不喜歡被同學亂取綽號的感覺~"...因為我們同理了,孩子聽到這樣不需要捍衛自己情緒的字眼,杏仁核就可以準備休息了.如果他願意進一步說明事件經過或甚至把感覺說出來,那就是換前額葉掌控大局了!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喔!我們可以更進一步表達關心,例如:"媽媽抱一下,玩具是你的,你可以決定要不要借哥哥.不過,如果你讓他先玩,他會很感謝你喔~等一下你跟哥哥討論一下吧!"他不但被了解了,也感受到關愛,還有什麼比這樣更幸福的呢?不用擔心會寵壞孩子,雖然只是小事(小傷口)或是根本沒事卻大哭看似小題大作.但是幾次以後,孩子會很安心,因為他的感受是被接納的,然後那個經過訓練的過程會自動重覆:杏仁核切換成前額葉,他會知道哭哭不如繼續玩,就很快恢復心情囉!
參考書目:
秘密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369914
父母效能訓練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70520
相關文章
不可以! 談獨立-以終為始
http://peggyhsueh0819.pixnet.net/blog/post/243058927
留言列表